首页 > 徽商杂志 > 正文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保护不能开发,一旦开发便会导致破坏;另一种观点称,文化遗产项目只有在开发中才能更好地获得保护。
近日,《徽商》杂志记者独家专访安徽艺术学院院长,文化部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樊嘉禄教授。他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独到见解。
高位推动
“最关键是站位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是文化价值,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非遗保护不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不能仅仅花些钱去被动地保护,而应该想着怎么整合资源使之变成财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樊嘉禄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他看来,过去做的非遗保护工作,大都是基础性工作,依照国家统一部署按部就班进行,显然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要求我们各项工作要像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时代一样,不是简单地提速,而是更新迭代。要想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时速60公里提升到120公里显然不行,要向时速350公里的速度对标。”樊嘉禄形象地比喻。
首先,从顶层设计上,政府要高度重视,用系统思维组织各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市场主体对现有的非遗项目开展综合研究,分析长板、短板、底板,对具有市场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要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事业中来。
樊嘉禄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更为严峻的是,迄今仍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提高全社会对其文化价值的认识,意识到可以通过保护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有效地提升本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在方法上,应该突出“生产性保护”,要建立新的生产系统有效运转起来,而不能抱残守缺。
生产性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生产过程得到活态保护和发展。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也使非遗的保护有了可持续传承的动力,实现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樊嘉禄称,经过几百年乃至千年的变迁,非遗生存系统变化很大,如同一台机器缺了一些部件可能无法正常运转。目前,安徽的很多非遗项目还是以农户经营为主,难以创造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亟需融入现代化生产方式,以龙头企业来引领产业发展。
“世人都知道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却不知道这两个地方的陶土、瓷土很多来自安徽宁国和祁门。像宁国拥有很大规模的柴烧龙窑群,却沦落到卖原材料的境地,不仅钱没赚到,还逐渐隐入尘烟。”对此,樊嘉禄痛心疾首。
要解决这一掣肘,需要政府引领,协调高校、企业等社会资源合力推动,构建新的生态系统,利用数字化营销工具,突破空间限制,给非遗提供生长土壤。
多元传承
“实际上,‘非遗’概念的核心内涵一是其‘非物质性’,就是人们常说的‘以人为载体’,是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二是‘文化遗产’,‘文化’是相对于‘天然’而言的,而‘遗产’顾名思义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樊嘉禄指出。
他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发现,非遗传承人的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文化素养普遍偏低。这也是安徽非遗发展落后周边省份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企业里的岗位传承,大都没受过专业教育,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适应不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樊嘉禄剖析。
所以,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让有资本、懂营销的人才参与到非遗保护事业中去。
樊嘉禄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潜山痘姆古陶烧制技艺为例向记者解释说,痘姆古陶原先靠着几位上了年纪的传承人,守着千年古陶,只是烧制一些家用陶器,年利润不过几万元。在一次观看文物展览时,程柏全被“陶球”制作工艺深深吸引,后获悉“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濒危,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带上所有积蓄来到潜山,带着一批老艺人潜心钻研制陶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砥砺前行,通过“与六千年历史时光同行”“与陶有约”“千年窑火今更旺”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及常态化非遗展演交流活动,吸引世界各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爱好者前来参观,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
如今,痘姆古陶拥有传统制陶工坊3800平方米、文创产品生产车间650平方米、非遗文创产品展厅550平方米,已具备10万件陶器生产和2万件文创商品展销的能力。“从年利润几万元到百万元级,痘姆古陶的案例告诉我们,非遗保护不能因循守旧,要在传承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创新表达,关键还是寻找到合适的经营者。”樊嘉禄说。
而从长远来看,传承人梯队的培养更是任重道远。安徽艺术学院2022年新开设了全国第一批次非遗保护专业,对首届来自安徽省内外的50名学生进行本科层次培养。除了绘画、设计、文化修养等基础课和非遗专业课程外,学生们还要学习新媒体营销等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的实用性课程。
“这算是在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第一批学生2026年毕业,我相信再经过十年的淬炼,到2035年,他们中一定会涌现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樊嘉禄称,安徽艺术学院作为与“非遗”契合度非常高的高等院校,将在非遗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层面长期探索。
在其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项事关民族精神命脉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需要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目光。只有拥抱资本和科技,融合现代企业化管理,才能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巧妙地将传统非遗元素融入成熟的物质产品中,实现非遗产业化。
版权声明
未经徽商传媒书面授权许可,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剪辑、修改、摘编、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取得徽商传媒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徽商传媒”及作者姓名,同时不得歪曲、篡改原文及标题,摘录时不得违背文章原意,并请立即主动自查并删除涉嫌违约使用的内容。
凡涉嫌侵权、违约使用的单位或个人,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请各新闻媒体、网络服务商和个人严格遵守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