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华园,新入驻的合肥宇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调试设备。负责人胡雪霁带着团队忙碌,却掩不住兴奋。“这里不仅有完整的上下游生态,政策和服务也很到位,让我们觉得不是孤军作战,而是融入了一个‘朋友圈’。”
一只手套的想象力
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许多人可能很难理解宇叠的产品究竟做什么。在公司的设备调试现场,记者戴上了宇叠的智能手套。
表面看,它和普通运动手套差别不大,但当他伸手、握拳、张开手掌时,虚拟屏幕中的人物动作竟能完全同步。抓取物体、释放道具,不再依赖手柄,而是回到人类最自然的手势。
“这款手套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弹性传感器,柔韧、轻薄,还能精准捕捉手部关节的细微动作。”胡雪霁介绍。与传统昂贵的实验室动作捕捉设备不同,宇叠的手套重量仅45克,传感器薄至0.1毫米,甚至能承受百万次弯折仍保持稳定,还具备长达10小时的续航。
这意味着什么?学生戴上它,可以在虚拟仿真系统里练习生物医学实验;影视制作团队能够更便捷地捕捉演员动作;文旅空间里的游客,也能直接用双手完成互动体验;机器人可以利用它采集反馈真实动作数据,实现远程精准操作。原本昂贵且小众的高精度动作捕捉,如今有了进入大众生活的可能。
“我们希望让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切换更自然。”胡雪霁说。
从展会亮相到合肥落地
今年8月,宇叠科技带着UDCAP VR游戏手套亮相上海ChinaJoy展会。在“发烧硬件区”,它吸引了大批玩家排队体验。
许多人惊叹于这种“徒手操控”的沉浸感:弯曲手指就是抓取,张开手掌就是释放,几乎没有学习门槛。这也是宇叠的产品理念——通过柔性传感,把复杂的技术,变成贴近身体本能的体验。
眼下,除了消费级的游戏娱乐,宇叠的技术还已经应用在机器人遥控操作、虚拟数字人驱动、仿真培训等领域。胡雪霁透露,合肥分公司将重点放在市场推广和生态合作,“希望在这座城市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宇叠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22年的年轻企业,总部在上海,专注于柔性传感器和智能穿戴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过去几年,他们把一项原本只存在于实验室和高端市场的动作捕捉技术,做成了一副轻薄的智能手套。如今,借助合肥这座“科创之城”的土壤,团队希望把这项技术带向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从这里看见“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落户合肥,对宇叠来说是战略选择;对园区来说,则是今年新引入的一个新项目。
近年来,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聚集了大量文化科技类企业,园区管理方也在持续优化服务,从资金支持到人才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对胡雪霁来说,感受最深的是“主动服务”。“有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提需求,园区就已经来对接。”他说,“这让我们觉得,不是孤立无援的单打独斗。”
智能手套并不是宇叠的全部,但它是最直观的一个产品。通过它,人们能清楚地理解:虚拟操作不再只是视频里的按键和手柄,而是自己的双手动作。
这样的变化未必一夜之间颠覆生活,却在悄悄改变某些场景。比如医学生的实训方式、影视拍摄的制作流程,或者市民在文旅空间里的互动体验。
在合肥紫云山,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有人研发AI眼镜,有人尝试人形机器人,有人做虚拟人直播。它们并不一定会立刻改变世界,却在一点点增加这座城市的多样性。
上半年,紫云山园区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全口径收入333亿元,同比增长25%。这片园区正在成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土壤,而宇叠的到来,为这份生态再添一抹“未来感”。
